我感觉中国历史上物质变化最大的一代人,可能就是80后的农村孩子了。
小时候饭倒是能吃饱,但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,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,不仅炖满满一大锅肉,还能买新衣服,买鞭炮,在一个长长的假期放肆的玩耍。
小铺(超市)里面的瓜子一毛钱一小袋,冰柜里面有豆宝和冰袋,无花果丝和华龙面也特别好吃,干脆面里面有水浒卡,我和小伙伴们集了一年连一半都没集齐。

小时候,我们的娱乐是方宝(也有叫元宝,叠宝的,我们那直接根据响声来命名“啪”)、跳房子、跳皮筋、丢毽子、跳绳、捉迷藏、玻璃球、吹杏核等等。
还玩过链条枪,用铁丝做架子,用车链子做枪管,放上火柴头上的药,一摁开关,砰的一声。

80后的游戏
鞭炮有摔炮,擦炮,还有土鞭,二踢脚,呲花,小孩子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用二踢脚去炸老鼠洞。还有一种满天飞翔的玩法,由于感官不适太恶心,就不说出来了。
小时候游戏机刚入乡村,记得村里有个大型游戏机厅,说白了就是一间房子能有几台游戏机,不过我还真没去过,天天听他们说“嘟根,耗油跟”。
我那时候的奢望就是有一台游戏机,插卡的那种,有一次去朋友家打了整整一下午,《坦克大战》到了84关。

庙会在县城,大概8里地,开始的时候还没自行车,我们几个小伙伴步行去赶庙会,回来的时候往往天都黑了。
记得录像厅刚出来,就是一个简易的封闭棚子,门票只要一块钱,,往往我们一看就是半天,记得香港的恐怖片居多,《人蛇大战》是小时候的噩梦,吴孟达、释小龙、郝昭文三人组是欢乐之源。

地里也是玩耍的广场,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成了遭殃的对象。
捉过青蛙,雨后大坑边的草地有很多,有青蛙,癞蛤蟆,气蛤蟆,气蛤蟆一碰它他就膨胀身体,越鼓越大,估计是为了吓跑天敌。
用塑料袋带回家的青蛙总是半路死,后来发现青蛙不能总呆水里,可能是两栖动物需要呼吸的原因。

华北野生动物
捉过螳螂,现在可能都不敢了,小时候从背后掐住螳螂的脖颈和爪子,螳螂就无法反抗了,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上第一次看到螳螂交配后,雌螳螂吃掉雄螳螂。
捉过知了,用铁丝或铝丝做一个铁圈,然后箍上方便面袋,再绑一根杆子上,一下午能抓好多,还有一种办法是晚上点个火堆,去跺一跺树,蝉自己就飞下来了。
为了零花钱还捡过知了皮,捅过蜂窝,我记得捅了一个月的蜂窝卖了五块钱,还被蛰了一个大包,那时候的五块钱,对于小学生而言,可是一笔巨款。
地里还抓过刺猬,传说此物会地遁,反正是真不好养,它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跑,之前总觉得刺猬笨笨的胆子又小,直到半夜上厕所看见一个刺猬追着老鼠满院子跑,才知道这也不是吃素的。

华北农田昆虫
杏树上和枣树上是绿色带着刺的地老虎(学名褐边绿刺蛾),香椿树上是会飞的锁子虫(学名斑衣蜡蝉),青菜地里和柳树上是喇叭虫(学名东方绢金龟)和大红对子(金龟子),河里偶尔来水了是鲤鱼、鲫鱼、鲶鱼、泥鳅和嘎鱼。
鸟以麻雀、燕子为主,然后喜鹊也很多,戴胜,乌鸦,猫头鹰,野鸽子,啄木鸟也时常出现,在水边见过一个死鹰,才知道鹰原来那么大。
跟哥哥们抓过野兔,很简单,就是用网罩住麦子地一面,然后其余人从其他面赶,兔子就撞网上了,后来地里稍微体型大点的野生动物几乎绝种。不过现在的孩子们不去地里了,上次我去一看,惊喜的发现各种动物多起来了,甚至我小时候没见过的野鸡都有了。

烤红薯
还在地里烤过玉米,话说还是红薯好吃,我们那叫烧窑,就是先挖个坑,然后用土块垒成一个封闭的形状,然后烧火,等土块烧的很热很热,把土块砸下去一部分,把红薯扔进去,然后再把剩余烧红的土块盖上,最后用土埋上,用余温将红薯烤熟,等过半个小时回来再挖,那种泥土混杂草木味,我已经好多年没吃到过了。
那时刚出电视,村里没有几家有,我记得最早看过的电视剧是《渴望》,后来《康熙微服私访记》《戏说乾隆》《甘十九妹》等电视剧就出来了。

80后电视剧
动画片是《恐龙特级克塞号》(可能不算动画),至今还记得“人间大炮,一级准备,二级准备,发射”!

80后动画片
后来看过《叮当猫》《嘿!奔奔》《小蜜蜂寻母记》《小糊涂神》《足球小子》《棒球英豪》《圣斗士星矢》等动画片,甚至里面的台词和主题曲都还能哼几句。
“叮当法术变变变”。
“奔…奔,奔奔奔奔奔奔奔奔奔,我名叫奔奔,奔奔…..”
“有一只小蜜蜂,飞到西又飞到东,嗡嗡嗡嗡嗡嗡嗡….”
“金糊涂、银糊涂不如咱家的老糊涂”。
“打雷要下雨,雷欧,什么,下雨要打伞,雷欧,这我也知道”。
再看看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水平,感觉二十年,中国换了一个时代。
专注起名30年,已为30000+宝宝和10000+企业店铺赋予美名,大师微信号:stc383,如需大师人工起名,可以加微信,备注:VIP,否则不加!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oquming.com/9067.html